中心概況

BETVLCTOR伟德唯一官网工程訓練中心現有使用面積12800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值4637萬元,教職工110名,承擔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機械電子工程、車輛工程、汽車服務工程、電子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光電信息工程等24個專業的專業基礎、專業實驗和實習(訓)等教學任務,中心對全校學生開放,同時為學生的創新教育與訓練、學科競賽等教育教學活動提供服務。

中心下設工程認識訓練部、工程技術基礎訓練部、工程綜合訓練部和創新實踐訓練部等四個教學部門。目前共有教職工110人,其中專職員工74 人,兼職員工24 人。教師隊伍中有教授14人,副教授 27 人,工程師系列職稱 24 人,技師5人。師資隊伍中有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 7 名,江蘇省“青藍工程”培養對象8名,具有博士學位員工人數為23名,碩士學位員工人數為25名,二者合計占總員工的比例為65.8%;30-50歲的員工為48名,占總員工的比例為65.8%。

學校在2019年建設期内共投入280萬元用于新設備的購置,其中中央财政投入經費200萬元;已完成所有設備方案的認證、設備招投标工作,并已經支付部分貨款。

中心借助江蘇省機械工程教育中心平台,在江蘇南方軸承股份有限公司、新譽集團、常州市隆龍升經編有限公司的基礎上,新增建設了40個固定的實踐教學基地,供學生參加認識實習、生産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開展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


實驗教學改革

教學理念與改革思路:

以人為本;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成功;貼近工程實際。操作層面知識建構與能力培養并重,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并舉。

教學體系與教學内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等方面建設成效:

(1)以強化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為重點,按照服務理工類專業的具體要求,全面融入“2+1+1”(機械類非試點)、 “3+1”(卓越計劃)和 “3+4”( 中職與本科對接)人才培養模式,參與相關專業的建設,創新機械專業類人才培養方案。

(2)按照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五大模塊分解任務,全面優化和重組工程中心資源,積極承擔工程實訓課程教材或指導書的撰寫,參與專業教學需要的課程建設與教材編寫。

(3)積極探索産教融合新模式,以工程訓練中心為基體,融合其它校地企資源,政産學研協同,打造一批滿足“機械類專業”實施企業學習和實踐的校級工程實踐教學基地。

(4)根據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和“機械類專業”内涵建設和專業發展的需要,通過外引内培建成一支學緣分布廣泛、年齡與職稱比較合理、師資隊伍整體實力較強的專兼職相結合的具有工程實踐背景的高水平師資隊伍。


實驗教學效果與教學成果

圍繞航空特色應用型人才工程實踐能力建設的要求,聯合深圳通用航空飛機工業集團等開展航空類專業“3+1”、“4+1”、“2+2”和“3+2”等人才培養模式“X+Y”改革,X年進行理論教育,Y年工程中心和公司緊密合作,拓展服務能力和培養水平,培養綜合創新能力;機械類普通本科專業以服務航空産業為目标,開展“2+1+1”人才培養、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試點專業“3+1”人才培養和中職與普通本科3+4分段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改革,形成相關模式的工程訓練培養方案和創新模式建設。總體上嘗試将實踐性教學課程和項目分為基礎層、提高層和研究創新層三個層面,構建了由“工程認識實踐”、“工程技術基礎實踐”、“工程綜合實踐”和“創新實踐訓練”四個平台構成的工程訓練協同創新中心實踐教學新體系,并按該體系進行實施。“工程認識實踐”由工程技術認識和專業思想訓練兩個模塊構成,培養對專業的認同感,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和求知欲。  通過梳理、重組各課程的實驗、實訓和實習等環節的教學内容,在工程訓練中心覆蓋全校26個專業78門有實踐性環節内容課程中确定了262個實驗、實習(訓)項目,組成以上16個模塊,其中提高型、研究創新性實驗、實習(訓)項目達到65%。

中心制定出訓練計劃後,認真執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學生掌握本專業應具有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實際水平比較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增強,具體表現如下:

在實踐教學方面,本年度積極組建了常州市空天信息應用産學研合作創新聯盟,聯合中國航發蘭翔機械責任有限公司,積極申報了江蘇省通用航空器關鍵部件智能循環制造工程研究中心。本年度還充分挖掘中國綠色鑄造小鎮-溧陽竹箦鎮在鑄造産業方面的獨特優勢,與溧陽萬盛鑄造有限公司聯合申報了江蘇省高鐵制動系統核心部件綠色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積極利用企業資源,與常州巨竹由汽車部件有限公司共同建設“高端檢具科研試制中心”,這些工作在共建學生實習平台、合作開展科研與學科實驗室、孵化創新創業項目都發揮了積極作用。本年度在校企合作辦學方面積極探索,主動與瑞聲科技(常州)控股有限公司對接,與常州啟航服務外包有限公司、常州新華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江蘇安普特能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桑尼尼(常州)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常州昊邦智能控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對接。中心與企業共建的精密制造技術實踐教育基地、智能裝備實踐教育基地、與常州市隆龍升經編機械有限公司共建數字化設計實踐教育基地,還與常州寶菱重工機械有限公司、安費諾連接器常州有限公司等企業等一批實踐教學基地不僅為學生提供了穩定的實習實踐場所,還通過實踐訓練項目深化了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現已建成企業冠名班多個(科華控股等),共建教學實驗室多個(常州澤邦制動化設備有限公司“運動控制技術聯合實驗室”等)。這些都為培養學生的實驗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教學平台。本年度建設創新創業實驗室3個,開展創新創業類課程5門,校級産教融合示範課程2門。本年度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通過品牌專業驗收,獲批省一流專業,已推薦申報國家一流專業。本年度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順利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現場考察。本年度教育教學改革方面本年度教育部教改項目立項1項,省級教改項目立項1項,結題1項;省級在線開放課程立項2項,省級教學成果獎培育項目1項,省級重點教材2部;校級金課立項1項,校級重點産教融合教材1項。《機械制造工藝學》微課入選學習強國平台。“機械設計與制造”被授予校級優秀教學團隊。獲省級微課比賽三等獎1項。獲校級講課比賽一等獎1名,三等獎1名。獲省級優秀畢業設計2篇,校級優秀畢業設計13篇,校級優秀畢業設計團隊1個。教育教學類論文被中文核心期刊錄用2篇。

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各類學科和創新創業活動和競賽,獲2019年省級以上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達16項,校級重點136項。獲2019年全國創新大賽國獎4項、省級獎20項。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各類學科和創新創業活動和競賽共計獲省級以上獎項39項,其中國際獎項3項.國家級獎項9項,省級獎項26項.具體如下所列:國際獎項3項:首屆國際大學生工程力學競賽(亞洲賽區)團隊二等獎2項、個人二等獎1項;國家級獎項9項:其中全國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國家級一等獎3項、國家級二等獎2項,2019數字科技文化節暨全國3D大賽12周年精英聯賽國家級一等獎2項,機器人焊接工藝設計講演國家級三等獎1項,中焊杯-機器人焊接國家級三等獎1項,機器人焊接實操競賽國家級三等獎1項;省級各類競賽獲獎26項:其中獲全國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省賽獲特等獎6項、省級1等獎6項、省級二等獎9項、三等獎1項,獲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江蘇賽區省級一等獎1項,獲第12屆全國周培源力學競賽暨第11屆江蘇省大學生力學競賽省級二等獎1項,獲第16屆江蘇省高校大學生物理與實驗科技創新競賽省級二等獎1項,2019年挑戰杯比賽獲省級三等獎2項。本年度學生參與申請的專利數達到8個,學生第一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篇。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圓滿完成專家入校考查工作,啟動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的工程教育認證工作。

充分發揮專業、學科優勢,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辦學方面積極探索,先後與瑞聲科技(常州)控股有限公司對接,與常州啟航服務外包有限公司、常州新華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江蘇安普特能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桑尼尼(常州)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常州昊邦智能控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進行繼續教育招生工作宣傳與對接,全年共完成校企合作班招生人數為165人。積極與常州市盛士達汽車空調管路有限公司、常州市長力機床有限公司開展技工高級和技師二級培訓,共計完成培訓90人,完成培訓學時112學時,常州市長力機床有限公司培訓學時為40學時,通過和企業的深入合作,加強了與企業的産教融合深度。

構建了航空與機械工程學院完整的實踐創新教育體系,面向全校開發的創新創業教育開放共享實踐平台正式運行,成功舉辦了校2019年度大學生創想(創業)大賽;不斷追蹤學科前沿發展動态,穩步開展學科建設和重點實驗室建設工作。學院主動聯系專家,為教師申報自然基金項目開展針對性較強的面上輔導和個性化指導。2019年,省成果轉化資金項目1項、省前瞻性計劃-工業支撐計劃項目3項,常州市應用基礎研究1項、常州市科技支撐項目1項,獲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縱橫向科研到賬經費1200萬餘元,申請發明專利60件、授權發明專利35件,新增省部級以上學科科研平台1個,獲機械工業聯合會成果鑒定4項。


實驗隊伍建設

加強隊伍組織結構調整,注重優化教師的學曆和職稱結構,加大教師引進力度。年内引進博士14名,海歸博士2名。

強化實驗教師的在崗培訓,鼓勵青年教師參加學曆進修,造就了一支素質高、能力強、和諧敬業的實踐教學和管理隊伍。積極開展新進教師“師徒結對”工作,14位新引進的教師與14位資深教師結成“業務師徒”,并通過文件的形式對工作内容和考核方式進行了規定。積極鼓勵教師攻讀博士學位,落實專任教師的“碩士化”目标,優化師資結構。

鼓勵中青年教師參加科研、實驗,參與實驗室的建設與改革,要求專任教師必須具備相關的工程實踐經曆,有計劃地選送教師到簽約基地工程崗位工作,以更新工程知識, 掌握新的實踐技能, 豐富工程實踐經驗。高度重視人才自我培養工作,鼓勵和支持教師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積極推進教師國際化工作,3名教師赴國(境)外研修訪學(其中1名赴澳大利亞,1名赴新西蘭,1名赴德國);大力推進“雙師雙能型”教師的培養工作,2位教師參加科技鎮長團挂職鍛煉。聘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成效顯著。

高度重視人才工程,對照标準積極培養、踴躍推薦各類人才培養和各級職稱晉升對象,年内1人獲批2019年度高校青藍骨幹教師隊伍、2人入選學校“青年學者支持計劃”,2人晉升教授、2人晉升副教授。


管理模式

1.工程訓練中心為校級直屬教學單位;

2.工程訓練中心機構設置及職能分工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及合理性——按照教學體系分為工程認識訓練部、工程技術基礎訓練部、工程綜合訓練部和創新實踐訓練部及辦公室等五個部門。

3.制定了工程訓練中心相關規章制度和教學規範,明确了工程訓練中心各崗位的職責。

4.完善了工程訓練中心的設備、安全及衛生保障制度。



條件與環境

截止2018年底,BETVLCTOR伟德唯一官网工程訓練中心現有使用面積12800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值4637萬元,教職工110名,承擔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機械電子工程、車輛工程、汽車服務工程、電子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光電信息工程、飛行器制造工程、飛行技術等26個專業的專業基礎、專業實驗和實習(訓)等教學任務,中心對全校學生開放,同時為學生的創新教育與訓練、學科競賽等教育教學活動提供服務。

中心采取共建共享、優勢互補、互利互惠、合作雙羸的原則,面向校内所有專業和周邊所有院校、科研院所、相關企業開放。通過校院、校企共同建設與管理,實現校院、校企雙方資源、技術、人才和信息的共通共享。2009年運行以來,沒有出現安全責任事故。

示範輻射效應中心采取共建共享、優勢互補、互利互惠、合作雙羸的原則,面向校内所有專業和周邊所有院校、科研院所、相關企業開放。通過校院、校企共同建設與管理,實現校院、校企雙方資源、技術、人才和信息的共通共享。每年獲益學生超過7000餘人次,省内兄弟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利用虛拟實驗室和網絡平台進行輔助教學,效果顯著,接待多批次外校參觀訪問,多所省内外院校來中心交流。

與内蒙古天驕航空公司、北大荒通用航空公司、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等中西部企事業單位和高校協同創新,有力支持了中西部企業和高校的發展。與省内兄弟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利用虛拟實驗室和網絡平台進行輔助教學,效果顯著,接待多批次外校參觀訪問,多所省内外院校來中心交流。


中心特色

1.注重創新訓練,将創新學分列入培養計劃,構築第一、第二課堂交互聯動的人才培養立交橋。中心注重機械創新能力培養訓練平台建設,從機械工程學科創新訓練的角度,構建了3D打印,模塊化機器人,移動機器人,飛思卡爾智能小車,精密測量、精密傳動、先進加工等多項創新平台。向學生全方位開設創新訓練項目、校級、省級、國家級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項目、學科競賽項目、工程實踐競賽項目,不僅保證全體學生有充足的學習和訓練平台取得創新學分,也為學生提供了機械工程學科豐富的訓練内容。

2.校企教學資源共享,管理機制和模式開放,通過工程訓練内容特色化及,深化工程訓練的深度。圍繞專業培養目标,,協同建立各具特色的精密制造技術實踐教育基地, 智能裝備實踐教育基地, 數字化設計實踐教育基地. 校企合作模式多樣且深入,學校與合作企業新譽集團有限公司及常州市新北區人民政府共建“常工新譽協同創新園”,學校與合作企業常州隆龍升經編機械有限公司在學校共建“精密檢測實驗室”。 中心實習基地建設方面,完成産學研全面合作的融合發展型基地,截止2019年,簽約的校外實習基地75家,其中重點合作的校外挂牌實習基地有29家,2019年度與科華控股公司進行了深度融合發展企業,并成立了“科華控股”冠名班,目前工業共有5家企業進行了深度融合發展的合作,建成5個企業冠名班。本年度,中心還與常州澤邦制動化設備有限公司共建教學實驗室1個:“運動控制技術聯合實驗室”) 。2019年度中心還和企業共建創新創業教育聯合實踐基地1個,與企業共建研發中心2個。總之中心在與企業的深度融合發展與産學研合作方面,成績顯著。

3.發揮優勢,強化實踐,發揮雙師型教師在工程環境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優勢。整合校内外實踐教育基地的實驗教學資源,協同打造校内外結合、專兼職結合的“雙師雙能型”工程教育師資隊伍。發揮校内“雙師雙能型”或有企業經曆的專業教師和企業導師優勢,由校内“雙師雙能型”專業教師和企業導師“雙導師”共同指導學生的專業實踐。利用工程中心的技術、項目和資源優勢,在工程環境中培養工程人才,并由工程環境檢驗人才培養質量。

4.緊緊貼近專業實際,把握專業發展脈搏,積極研究與探索依托學生專業社團不斷提高學生專業綜合素質的途徑和方法。工程訓練中心根據各專業的實際情況,為機械創新社、汽車俱樂部、三維建模社、電子協會、科技協會、虛拟儀器、應用光學等系列專業社團搭建了平台,組織學生開展學科競賽和專項訓練活動,形成了以學生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導,強調學用結合、學做結合、學創結合的培養模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性,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

5.産教融合,共同培養産需人才。目前已經以全省名列前茅的成績上報國家産教融合項目。


Baidu
sogou